“北京市的‘专精特新’企业近六成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高精尖’产业领域,超七成属于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领域,这些企业总体上,经营表现优异、创新能力显著,为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5月13日,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和经济日报《中国企业家》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专精特新”企业家论坛启动会暨2022年夏季政策云峰会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中小企业处处长杨靖国向参会嘉宾介绍了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情况。
今年以来,“专精特新”成为反复提及的热词,无论是从地方还是中央都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围绕如何更好地支持培育北京“专精特新”企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及属地化精准服务。 杨靖国表示,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部署要求,制定实施专项政策,精准做好企业服务,着力构建梯度培育体系,从“政策、服务、资金、创新、环境”等方面构建“五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全面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和服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2019年,我市制定印发《关于推进北京市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做好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顶层设计。2021年底出台《北京市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6个方面发布了16条措施,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量身打造涵盖技术创新、转型升级、产业链配套、品牌建设、市场开拓、上市服务、融资需求等一揽子专属政策,并逐项进行拆解和分工,制定形成64项任务清单,纳入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和督办,按月进行跟踪和调度。 二是加强发现培育,构建梯队格局。按照敞口申报、线上办理、季度评审、达标即享的原则,着力构建“专精特新”企业“金字塔形”梯队培育体系,形成滚动发展、梯队培养格局。同时,不断优化我市“专精特新”企业认定标准,通过“自荐+发现”手段,采取季度敞口征集、大数据发现和智能评审方式加快入库管理。截至目前,我市已培育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70家,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4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7家,单项冠军38家,隐形冠军20家。 三是加强融资服务,做好上市培育。实施中小企业“畅融工程”,将“专精特新”企业纳入信贷绿色通道。联合六家金融机构推出“专精特新贷”,截至2022年3月底,一年期以下产品累计放款1336笔,金额50亿元,平均利率低至3.6%。正在研究为企业量身定制“专精特新保、专精特新险”的金融服务产品。率先设立“专精特新”成长基金,重点投资信创产业、半导体和医疗健康等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建立“专精特新”企业拟上市服务库,发挥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作用,开展“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晋层、挂牌和储备“四大工程”,畅通企业上市渠道,已为北交所贡献了超过1/8的上市企业。 四是加强资源协同,支持创新发展。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参与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大创新产品首制首试首用保障。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公益专利池和创新联合体作用,建立“产业链龙头企业出题、中小企业答题”协同创新模式,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实现细分领域的技术突破,成为“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遴选一批工业互联网优秀服务商、数字化标杆企业,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免费开展智能化绿色化诊断,提供数字化平台和系统解决方案,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和上云上平台。在工信部大力支持下,我市已有107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入库“小巨人”企业技术成果产业化、产业链配套提升、智能化数字化提升等项目60项。 五是加强精准服务,主动纾困解难。将“专精特新”企业纳入市、区“服务包”机制,按照“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原则,及时掌握并推动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配备服务管家和金融顾问,及时提供政策、资金、人才、用地、公共配套等属地化服务。依托北京通企服版APP设立“专精特新”专区,搭建专属产品、政策精准推送、活动培训等9项服务,围绕不同梯队培育对象推动精准服务。遴选专业服务机构,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专属服务产品,目前已上线产品137款。通过北京市中小企业服务券给予“专精特新”企业支持。为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提供全覆盖的综合诊断和专项诊断服务,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及发展对策建议,助力企业提质增效,健康发展。 关于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杨靖国表示,下一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将进一步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发现和培育机制,加强精准服务、加大资金支持、强化信贷融资、做好上市培育,引导企业聚焦创新,沿着硬科技、专业化方向发展,真正实现“小配件蕴含高技术、小企业支撑大配套、小产业干成大事业”,为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扫一扫关注
微信公众号